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专题专栏 > 社会帮扶
河南社旗: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
信息来源:南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发布日期:2024-01-19 浏览量:0

金秋传喜讯,文化结硕果。在这金秋收获的季节,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喜获“河南省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”殊荣。

各具特色的传统技艺、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、充满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……宛东社旗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。近年来,社旗县围绕“文化社旗”发展战略,认真落实《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》,越来越多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涌现,促进了乡村文化繁荣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。

民俗文化进乡村活动 申鸿皓 摄

健全工作机制。成立高规格的文化旅游强县领导小组,制定落实《社旗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》《社旗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实施方案》,把乡村文化合作社作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、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,探索实践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方法、新路径,推动文化产业“连点成线、由线及面”,实现以文化合作社引领形成“一乡一品”“一村一品”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。全县注册省级乡村文化合作社80余家,在册人员1700人,确定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村5个,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。

周庄女子工坊“绣娘们”制作香包 申鸿皓 摄

挖掘文化资源。编写完成了《社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》,全县共有省级非遗项目5项,传承人4人;市级非遗项目31项,传承人31人;县级非遗项目230项,传承人315人;每年开展戏曲进乡村、进校园及非遗展演等活动300场以上。大冯营镇周庄村以市级非遗项目香囊虎头靴制作为主建立“中原女子工坊”,省妇联、省扶贫办授予“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工程”,当选国家级66个非遗工坊之一;工坊通过传承创新艾香香包、虎头鞋、虎头靴、婴儿棉衣帽、工艺团扇等纯手工传统女红技艺,实现了把民俗文化转变为文化产品,把“指尖技艺”转化为“指尖经济”,产品相继在国家非遗馆、“第十三届中原古韵——中国(淮阳)非物质文化遗产节”、广东非遗品牌大会上展出,并远销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。

仿真花生产车间 申鸿皓 摄

发展乡村经济。坚持政府引导、企业主导、群众参与,打造乡村文化产业“龙头”,构建企业效益、集体收益、群众收入同步增长的发展格局。集艾草种植、艾草文化展览、古法石磨艾绒制作、艾制品展销、游客餐饮住宿、教育培训、艾健康体验等为一体的国医艾草文化园,采用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运营模式,带动了一、二、三产业联动发展;郝寨镇年庄村文鑫花业,研发仿真花品种十大色系2400个,引领全县仿真花产业从最初的几家小作坊逐步成长为聚集100多家企业的产业带,年产值超2亿元,2000余户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,被评为省级和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。围绕红薯“三粉”(粉面、粉条、粉面)、周氏风干鸡等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深挖乡村特色文旅资源,推动乡村“+旅游”发展,全县年均乡村旅游人数突破百万人次。

民俗文化腰鼓表演 申鸿皓 摄

推动文化传承。加强政策支持,争取专项资金,为文化传承提供资金和场所支持,成功打造市级非遗示范传习所4家,非遗示范展示馆4家;大力开展非遗进景区、进社区、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宣传、非遗技艺展示、非遗产品展销、寻找“村宝”、才艺大赛等活动,强化人才培养,挖掘乡村文化能人,壮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人才队伍。

戏曲进校园 申鸿皓 摄

据悉,从今年4月开始,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、河南省教育厅、河南省自然资源厅、河南省农业农村厅、河南省乡村振兴局,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(市、区)申报创建工作。在各地积极申报的基础上,经专家评审和综合研究,命名首批了24个河南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(市、区),南阳市仅内乡县、社旗县获此荣誉。

网站地图

网站标识码:4113000056 主办单位:南阳市乡村振兴局 版权所有:南阳市乡村振兴局

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018号 地址:河南省南阳市范蠡东路1666号市民服务中心中区 邮政编码:473000 联系方式:0377-61567329

备案序号:豫ICP备05017951号